|
機械密封故障分析在分析和判斷機械密封故障時,應注意正確和全面地反映出故障的現象(做好記錄、保存好損壞的密封元件),應注意有的放矢地拆開密封箱做檢查和判斷,切忌急于拆卸而造成不必要的元件損壞和人力浪費。在故障檢查時,可以按照這樣有次序的方法來進行檢查:收集整套密封元件(將所有元件收集在一起作檢查和分析)、檢驗磨損痕跡、檢驗密封面、檢查密封的驅動(傳動)件、檢查彈性元件和檢查摩擦碰撞的情況: 1)收集整套密封元件 當機械密封發生故障時不要急于進行故障分析,不論轉動件或固定件都需要進一步研究。應將所有密封元件收集在一起,直到做好分析準備時為止。即使密封表現出沒有問題,也必須對拆下的密封做檢查和分析,并應在拆卸時做好記錄,再與墊圈、O形圈(或其它輔助密封件)、軸套和填料箱內部的情況一起檢查。 2)檢查磨損痕跡 磨損痕跡是一種線索。每種磨痕都能幫助分析故障產生的原因。假如磨痕的尺寸正確與原尺寸相符,而且動、靜環正好配合,這表明機泵軸對中情況良好,而且這里端面泄漏可能不是密封本身的問題。例如如果金屬波紋管密封卡住,而磨痕尺寸仍然是正確的,那么一定是在密封的靜止輔助密封處沿泵軸方向泄漏。 (1)磨痕變寬 磨痕變寬表明機泵發生嚴重的未對中。隨著磨痕變寬,通常出現泄漏和密封擱住的現象。顯然,如果密封在每轉一周中做徑向和軸向運動,那么密封面就趨于分開,而且每運動一次就有輕微的泄漏。磨痕變寬的原因有:a.軸承損壞; b.軸抖動或軸變形; c.軸彎曲; d.泵氣蝕產生振動; e.聯軸器未對中; f.管子嚴重變形; g.密封環傾斜。 找出原因就可以針對各種情況采取下列措施:將泵和密封件對中、使用改進的聯軸器、減小管子的變形、減小輔助密封件對軸的滑動摩擦。如果泵的流量降到設計值,有時可以消除氣蝕。減小輔助密封件的摩擦,不可能減小密封面磨痕寬度,但能使密封面不致于隨振動和運動而分開,因為密封面分開會導致泄漏,并使彈性體粘住,特別是采用四氟乙烯密封圈時更容易粘住。 (2)磨痕變窄 磨痕比兩個密封面的最小寬度還要窄,這說明密封超壓,壓力或溫度使密封面呈翹曲。這是由于密封設計有誤,故必須使用適合高壓的機械密封結構。 (3)無磨痕 密封運轉一段時間,密封面上無磨痕,說明有某種阻礙。如果密封為橡膠波紋管結構,就應該檢查彈簧和密封腔。兩密封面會貼合在一起,軸在受阻礙下旋轉。遇到這樣的情況,彈簧被固定部分磨壞或磨亮,并且還會與泵的旋轉部分摩擦。有時密封中壓蓋代替靜環與靜環背部對磨運轉,這也會出現密封面無磨痕。也許壓蓋打滑或壓蓋孔小于密封外徑。 (4)密封面無磨痕但有亮點 密封面翹曲會出現有亮點而無磨痕。壓力超高、壓蓋螺栓未擰好或未夾好或泵上表面粗糙,均能形成亮點。當采用兩只螺栓的壓蓋時,其厚度不夠,也是形成亮點的一種原因。這種癥狀很重要,因為指明密封可能開車時就泄漏。這種不斷的泄漏通常會使彈性體擱住。彈簧卡住時顯而易見的原因,但它實際上只是泄漏的結果。 解決無磨痕而有亮點問題的辦法是拆開泵將密封清洗干凈,采用四只螺栓的壓蓋或厚度足夠的壓蓋,使載荷均勻分布并且均勻地擰緊螺栓。 3)檢查密封面 (1)密封面有切邊 一個或兩個密封面有切邊,這是由于密封面分得太開而在合攏時斷裂的。閃蒸(汽化)時較普遍的密封面分開的原因,特別是在熱水系統或流體中有凝液時。水從液體膨脹成蒸汽,會使密封面分開。泵發生氣蝕加之密封環擱住可能是切邊的原因。 減少密封面處熱量是解決閃蒸破壞的一般方法。冷卻器與密封面的材料組合(例如碳石墨對碳化硅)有助于解決問題。采用平衡型也是另一種補救辦法。密封箱內流體的冷卻、采用雙端面密封或采用外部急冷也可以減少閃蒸。采用帶冷卻的沖洗液的特殊壓蓋也是有用的。 (2)密封面凹痕、皰疤或腐蝕 在采用碳石墨密封面的密封中,會出現密封面的凹痕、皰疤或腐蝕。當碳石墨密封面裝錯或碳石墨局部機加工時,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密封用碳石墨通常是浸漬的,而且在熱油場合下,使用抗皰疤和抗剝落的特殊品種密封面。為了防止碳石墨腐蝕,可選用非結合的密封環。普通酸對碳和石墨均有侵蝕作用,例如硝酸、發煙硫酸,需要用聚四氟乙烯或填充聚四氟乙烯的密封面。 (3)密封面斷裂 溫度(熱)沖擊能使陶瓷密封面發生斷裂。在泵用軟管沖洗時,水流沖擊熱運轉的陶瓷密封面,會使密封面出現斷裂。因此,陶瓷密封環的形狀和性能,應考慮耐溫度(熱)沖擊穩定性。較純陶瓷或細粒陶瓷很少發生斷裂。拐角和尖角的陶瓷環易于斷裂,而且背部的溫度梯度也會增加損壞的可能性。陶瓷靜環具有倒T形斷面,在熱態下突然冷卻很可能斷裂。在陶瓷環受熱沖擊發生斷裂時,可換用其它材料。在高于150℃時應拒用陶瓷,因為此時存在著突然冷卻的可能。然而采用組合結構是有利的。機械沖擊和拉伸也會是陶瓷斷裂的另一個原因。如果密封面是粘結的,傳動銷會打擊陶瓷。此時應另選其它材料。 (4)硬面深痕 在外置式密封、泵有對中誤差和有嚴重磨削性液體的場合下,硬面上容易產生深的磨痕。密封面分開使大顆粒進入密封面間是產生深磨痕的原因。因為固體顆粒埋入軟碳石墨密封面內磨削硬密封面。密封面高度發熱會形成某些生成物而成為磨削性結晶體。如果采用磨料研磨碳石墨密封面也會出現這種問題。為解決此問題,可使流體(磨削液或易結晶產品)處在密封面的外緣,靠離心力的作用將固體保持在密封面外緣以外。采用傳動力低的密封,例如采用金屬波紋管或橡膠波紋管密封,對此有利。采用潔凈的外沖洗流體也是防止磨損的一種途徑。采用硬對硬的密封面,對解決磨削性液體是一種有效的辦法。固體顆粒進入密封面間,不是被磨碎,就是通過密封面間,不會嵌入密封面造成磨損。 (5)硬面剝落或分層 不論陶瓷涂層或司太立作為密封環的硬面,均會發生從環基體剝落成分層脫落。這說明覆蓋層有缺陷或者結合材料被化學腐蝕。在采用涂層組合時,通常仍然是保持基體的化學性質,因為多數材料是多孔性的。采用整體密封面材料可以消除這種故障。 (6)靜環均布磨損處 靜環均布磨損容易覺察到。在某些密封中靜環為碳石墨,有泵出口引入的循環液沖擊碳石墨環會形成沖蝕磨損。如果沖洗液沖擊密封面,就會出現磨削性損壞和密封面分開的其它標志。為此,沖洗管線應切向進入而不是直接沖向密封面。 4)檢查密封的傳動件磨損 傳動銷、止動螺釘、傳動凸臺甚至并圈大彈簧均能傳動密封的動環,以傳遞來自泵軸的轉矩。要查找磨損,可先查驅動連接處,在傳動銷、傳動凸臺或彈簧上可找到磨損痕跡。波紋管密封及整體傳動件不會表現出這種磨損。傳動凸臺或凹槽磨壞是粘合—打滑作用的結果。如果兩密封面瞬時粘合,傳動銷就會產生很大的應力。隨著重新粘合,密封環就加速磨損。密封環就不是均勻旋轉,而是沿其環形路程跳動的。 密封面粘合—打滑作用的原因是密封面缺乏潤滑。潤滑不足的原因有: a. 安裝密封時彈簧的壓縮量太大; b. 密封面壓力太大,如果在高壓下采用非平衡密封; c. 所輸送流體或被密封流體潤滑性差; d. 密封面材料組合不好或只考慮耐化學腐蝕而未考慮其運轉能力; e. 泵發生氣蝕; f. 立式泵密封箱中進入空氣。在這些泵中循環液引自泵出口代替入口會使氣體進入密封面附近。 粘合—打滑的現象是一種重要的線索,因為它說明了被密封介質的性質。如果不是良好潤滑劑,就需要用雙端面密封。 5)檢查彈性元件 (1) 彈簧和波紋管的斷裂 在材料受力下伴隨有化學侵蝕常常會是彈簧和波紋管斷裂的原因。應力腐蝕開裂是該處能見到的現象,但解釋此現象的理論說法不一。 (2) 彈簧卡住 在某些場合下可能遇到彈簧卡住。即當被密封介質很臟而且在密封箱中軸向不能移動時會發生彈簧卡住,多點分布的小彈簧容易被卡住而且不應該在臟的介質中使用。波紋管和單個大彈簧通常不會被卡住,泵不轉動除外。如果停泵期間兩個密封面粘住或密封與密封箱粘住,這個癥兆很重要。但在其它許多場合下這種危險性并不大。金屬波紋管密封卡住的情況只有在液體凝固或固體顆粒聚集在波紋管內部時才會出現。上述兩種故障一般在通過密封面泄漏很大或采用O形密封圈靜密封時出現,而泄漏量正常,安裝正確且運行正常時不會發生此故障。研究這個問題可以從尋找卡住密封的正確工作長度開始。安裝密封時無壓縮量或壓縮量太小,密封會開始就泄漏而且很快被卡住。測量一下長度能很快說明問題。 軸的輔助密封件損壞 在泵中軸的撓曲或安裝不好,均會使軸的輔助密封元件損壞。軸的撓度很大時在節流套處足以形成金屬與金屬接觸。由此摩擦產生過熱,使塑料密封圈融化而泄漏。 a. 彈性體密封損壞 彈性體會出現脹大、粘結或碎裂。選材可解決此問題,可用運轉的液體做浸漬試驗。混合性溶劑對所有的彈性體都有侵蝕作用,只有四氟乙烯除外。采用四氟乙烯做成V形圈、楔形圈、U形圈或者O形圈密封以及金屬波紋管密封都是有效的。 b. 彈性體過熱 彈性體硬化會形成過熱,甚至燒焦和燒壞。形狀變化也是一種過熱的表現,例如O形圈變成方形圈。 6)檢查摩擦碰撞情況 在故障分析時,如有可能,軸、密封、壓蓋和密封箱都應該查看一下。這種檢驗尤其在泵和密封處打開時進行,尋找只是在泵熱態下出現摩擦的標志。摩擦碰撞的原因是: a. 壓蓋無導向時下沉碰撞密封; b. 墊片滑動或本來就伸入密封箱內; c. 裝上了高溫條件下應該拆除的節流套; d. 密封箱內結垢; e. 密封箱與泵軸不同心; f. 止動螺釘退出與密封箱接觸。 最后必須指出,在分析故障方面累積經驗有助于分析難以判斷的故障。 |